鄱阳饶河戏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03日 【字体:


饶河戏是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戏。宋朝以南戏为基础,经过元、明两个朝代,饶河(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形成了饶河戏。因此,鄱阳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戏剧之乡的称号。

折叠

​1975年,在鄱阳磨刀石乡(现并入鄱阳镇)殷家,发掘出南宋洪子城夫妇合葬石椁,内20多件陶瓷陪葬品,之中有十数枚陶瓷戏俑。洪子成是文学家洪迈的孙子,南宋淳熙至景定年间人。景定是南戏影响最广泛的时期,当时鄱阳对南戏已经广为接受。后来,经过元、明两个朝代,饶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发展,变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戏。


饶河戏一经问世,便受到鄱阳和饶河流域人的青睐厚爱。粗犷豪迈的雄歌壮舞,激越高亢的唱腔音乐,刚柔并济的表演程式,加上如《打目莲》、《岳传》、《西游记》、《花田错》、《芦花河》、《降天雪》之类的200多个正本剧目和300多个折子戏,于是像一夜春风般染绿饶河大地和信江流域、赣北地区、乃至安徽东至、祁门等地。

饶河戏的广大舞台是农村和城镇,观众对象既有农民、手工业者,更有瓷业工人,一开始便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从清朝乾隆时代起,乡间看戏之习蔚然成凤。酬神、开谱、做寿、婚庆以及开赌设场、重修庙宇、扫除瘟疫、庙会、祈祷平,甚至包括违背乡规民约、宗族家规受罚,都要请戏。看饶河戏几乎渗透到鄱阳人生活中所有的方方面面。随着鄱阳商业的进一步发达,各地商帮纷纷在鄱阳兴 建会馆,加上城乡宗族祠堂规模的扩大,饶河戏不仅加惟广和普及,也走进了茶园、剧场(多以会馆和祠堂兼)。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演期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三、五天不等,通宵达旦,长演不衰。专业性的长班、业余的太子班和自由组合只唱不演的串堂班,雨后春笋般在鄱阳大地上涌现,以至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三天不着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之后来力气。

饶河戏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了县级专业剧团,业余演出队伍空前繁荣。1981年有关部门统计,全县有太子班172个,串堂班近千个。凰岗镇牌楼村是个仅有54户的小村,而参加业余剧团的多达52人。1990年春,全县举行戏曲调演,两个月时间里演出65场,观众达67000余人。1992年10月,江西省文化厅授予鄱阳戏剧之乡称号。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演员胡瑞华,进过京晋演,上庐山山为中央首长演出,她的唱腔还被誉作水华腔,成为饶河戏发展提高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后,饶河戏再次走出鄱阳,足迹遍及乐平、余干、万年、戈阳、上饶、景德镇、都昌等周边县市,并远至浙江温州、瑞安、平阳、乐清、苍南,安徽东至,福建石狮 、厦门等地。2001年底,文化部派员来鄱阳考察,拟授予鄱阳为国家级戏剧之乡。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