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6日 【字体:

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十四五规划


相关规划解读:《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十四五”规划规划解读

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定稿0924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基本县情

二、发展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基本原则

四、发展目标

五、空间布局

六、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二)规划范围

七、规划依据

第三章稻米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基础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布局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优化稻米产业结构

(三)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四)持续打造绿色稻米

(五)继续丰富农业田园综合体内涵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订单生产合同模式

(二)带地入股合资模式

第四章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养殖自然资源丰富

(二)水产品养殖基础扎实

(三)虾蟹养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四)虾蟹养殖产业政策激励有效

(五)虾蟹养殖科技支撑有力

(六)虾蟹产业效益提升显著

(七)家禽养殖总体平稳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一)突出特色

(二)抓龙头品牌

(三)发展文旅休闲渔业旅游

(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五)进行水产品品牌战略营销

(六)推进畜禽产业绿色发展

四、利益联结机制

(一)“互联网+”牵动模式

(二)“文化+休闲+农户”模式

第五章特色果蔬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果蔬产业基础雄厚

(二)特色果蔬资源丰富

(三)规模化种植程度较高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果蔬种植基础设施

(二)打造果蔬良种繁育基地

(三)建设鄱阳湖东岸蔬菜供应基地

(四)创建省级现代果蔬示范园

(五)规范果蔬质量保障体系

(六)建设果蔬存储和加工基地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入股+分红”模式

(二)“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模式

第六章 茶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建设内容

(一)提升基础设施功能

(二)加强良种繁育

(三)推广病虫灾害防控技术

(四)提高保鲜和深加工水平

(五)强化招商引资

(六)提升基地和示范园功能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拓展增值”模式

(二)“订单+农户”模式

第七章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中药材自然资源条件良好

(二)具有扎实的种植基础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一)打造公共服务中药材平台

(二)成立自律产业联盟

(三)鼓励支持企业提高技术资质与开发新产品

(四)加快项目落地

(五)发展中药材健康旅游

(六)加强对外合作

(七)提高质量水平

(八)抓重点以提成效

四、利益联结机制

(一)“院校+合作社+农户”模式

(二)利润分成合作模式

第八章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三、服务平台建设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四、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建设内容

第九章 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资金支持

三、加强利益联结机制

四、营造良好氛围

附表 鄱阳县“十四五”期间乡村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表


前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群众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及县域经济发展,做好搬迁脱贫群众和同步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以及改善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鄱阳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鄱阳湖东岸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基础,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进一步推动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推动鄱阳县“四化同步”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在发展理念、战略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支撑、融资创新等方面促进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紧跟时代步伐发展,提升乡村特色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鄱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市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基本县情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西部,鄱阳湖东岸。县情特点可用“一长、二大、三特、四多”来概括:

“一长”是指历史长。公元前221年建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首批建立的县,具有2239年的历史,东汉至清代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1957年5月因汉字简化鄱阳改称波阳,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鄱阳县名。“二大”是指大县、大湖。鄱阳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和地域第二大县,下辖30个乡(镇、街道),国土面积42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40;总人口162万,约占全省1/30。县城常住人口30万,是江西省最大的县城。境内有1067个姿态各异的湖泊,被誉为“千湖之县”,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滨湖12县(市、区)中所辖湖区水面最大,约103万亩,占整个湖面的25%。“三特”是指区位有特点、地貌有特征、文化有特色。1.区位特点:位于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四市腹地,水、陆、空交通便捷,90分钟车程内有两个港口、三个海关、三个机场,境内有四个高速出入口,九景、德昌两条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景鹰高速公路纵越南北,九景衢铁路穿境而过。2.地貌特征:境内地形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低山、丘陵、平原、洼地等由高而低渐次变化,襟江带湖,山丘错落,山水相映,风光秀丽。3.人文特色: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县名比湖名早8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鄱湖渔耕文化、商贾文化、移民文化、戏曲文化,县内古迹遗址有孔府文庙、永福寺塔、瓦屑坝移民旧址等,这里曾经养育了陶侃、洪皓、洪迈、姜夔等历史文化名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戏剧)之乡”。“四多”是指耕地多、劳力多、候鸟多、资源多。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7.55万亩,其中水田144.75万亩,山林242万亩,水面141万亩。社会就业总人数超过80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50万以上。境内鄱阳湖湿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为亚洲最大湿地,栖息于此的留鸟、候鸟种类达300余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鄱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全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命名为“中国鄱阳湖淡水鱼之乡”。

鄱阳县辖14个建制镇、15个乡、1个街道办、2个水库管理局、1个农科所,分别是:鄱阳镇、谢家滩镇、石门街镇、四十里街镇、油墩街镇、田畈街镇、金盘岭镇、高家岭镇、凰岗镇、双港镇、古县渡镇、饶丰镇、乐丰镇、饶埠镇、侯家岗乡、莲花山乡、响水滩乡、枧田街乡、柘港乡、鸦鹊湖乡、银宝湖乡、游城乡、珠湖乡、白沙洲乡、团林乡、昌洲乡、庙前乡、莲湖乡、芦田乡、饶州街道办、军民水库管理局、滨田水库管理局和鄱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目前全县共有575个行政村(含居委会)。

二、发展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县经济步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大关、达257亿元,是2015年的1.43倍,2010年的3.33倍;财政收入突破20亿大关、达21亿元,是2015年的1.3倍,是2010年的3.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比2015年翻一番,达149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均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

(二)脱贫攻坚顺利完成。五年来累计减贫56017户,175418人,全县16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2670名城镇贫困户全部实现脱困解困,鄱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2元,年均增长超过10%,明显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三)农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79万亩,总产100.05万吨以上,连续11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农业品牌建设实现突破,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实现全程自动化、智能化,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鄱阳大米”品牌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列。旅游商贸业发展壮大。成功承办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鄱阳)活动,瓦屑坝移民文化园已建成运行。2020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内最大的“候鸟乐园”以及全球候鸟迁徙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十大中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网店达430家,电商交易额预计达到25亿元。

(四)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田水利强基固本。强化耕地保护,积极整合农业、农发、水利、国土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73.05万亩,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效保护农田地力肥力。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整治工程,解决了约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快速推进了鄱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专项行动,全面划定畜牧养殖三区,所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完成退养,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鄱阳湖退捕、禁捕工作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浓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中心城区饮用水达标率均保持在100%,五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防护林11万亩,森林抚育16.5万亩,“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深入实施了“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六)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万元。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5000套,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5岁。

1: 鄱阳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累计或年均增长(%)

属性

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预期值

规划目标

预期值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万亿元)

180.28

300

257

10.1

7.3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6.13

30

20.68

13.2

5.4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1.78

240

11.1

9.8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2.98

120

149

13.8

18.79

预期性

全面完成

进出口总额

美元)

13187

22000

6500

9.4

-0.13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5716

8550

8800

8.4

9

预期性

全面完成

转型    升级

三产比例(%)

31:43:26

20:40:40

25:30:45

--

--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互联网普及率(%)

--

--

--

--

--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

--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

--

--

--

预期性

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

39.5

45

47.5

提高1.1个百分点

提高1.6个百分点

预期性

全面完成

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

--

--

24.53

--

--

约束性

民生    福祉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220

29345

26229

10

7.56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876

13300

12782

11.1

10.17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62

2

0.49

6

-202

预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95

95

[10]

[10]

预期性

全面完成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

74.5

75

[1.5]

[2]

预期性

全面完成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5

--

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4.16

9.8

18.7

约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0.5

0.5

持平

约束性

生态    文明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130

--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84

52

[-32]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9

11

0.4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34.1以上

36.8

34.01

提高0.54个百分点

[-0.09]

约束性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366

500

653

6.4

12.28

约束性

全面完成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重(%)

80以上

85以上

100

[5]

[20]

约束性

空气

质量

县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

24

[12]

--

约束性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5

99.4

--

--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90

93

2

[13]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8

85

100

1.4

[22]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COD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氨氮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国家下达的目标

国家下达的目标

约束性

注:1.[ ]表示累计提高或下降数。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全面建成鄱阳湖东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这一目标,以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休闲、现代”为定位,以“绿色生态、集群成链、特色精品”为理念,以产业“接二连三”为路径,以“优化布局、聚焦重点、产业融合”为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补齐要素短板,坚持培育和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二、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把鄱阳县建设成为集绿色、现代、休闲为一体的“一县三地”,使鄱阳成为全省产粮大县 “破茧”化为农业强县的典范。具体战略定位:

——打造全省数字乡村先行县。加快推广5G、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乡村特色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装备与种养业、种业、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融合,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打造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技术应用先行县。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路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产业融合要效益、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品牌提升要效果,走高效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做大产业平台、拉长产业链条、抓好稳产保供。

——打造山江湖生态旅游目的地。以鄱阳湖湿地公园、“渔俗文化”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为依托,发挥湖城优势,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重组,以康养、度假、休闲为核心业态链,打造可观、可赏、可游、可憩、可购、可思的乡村旅游胜地,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经济培育、绿色崛起发展的江西山江湖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打造激发创新动力先行示范地。坚持数字、改革、科技赋能“三管齐下”,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坚持数字化与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深度融合,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强化改革赋能,通过合作组织、合作功能、合作体系“三个一体化”支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大幅提升农业科技综合实力。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乡村特色产业供给适应性,激活县域资本与劳动力供给,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激活产业供给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乡村企业的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产业基地、产业聚集地及其他乡村汇聚。

(二)坚持特色培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打造“鄱阳湖”大米、“鄱阳湖”水产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做强蔬菜、水果、中药材、油茶、茶叶、稻田综合养殖等特色产业的目标,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开展高产高效创建,释放市场发展潜力。

(三)坚持产业融合。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重点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涉农电商”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和以“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成果的巩固

(四)坚持品牌引领。以创建“鄱阳”大米、“鄱阳湖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加强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和管理,引领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与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及其他科技主体进行深入合作,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促进特色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活力。

四、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2235”发展战略,即高质量培育2个产值超百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强镇(乡),高标准打造3个百工程(100个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乡村特色产业基地、100个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以“鄱阳湖”绿色生态稻米和“鄱阳湖”绿色生态水产为优势产业和主攻方向,提升发展优质稻米(“稻虾共作”)、水产、果蔬、两茶(茶叶、油茶)、中药材等5大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共享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县“一廊双核三集群”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乡村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一)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

(二)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2个产值超百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2个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强镇(乡),打造3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新增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龙头企业1-2家,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联合体2家,创响2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到2025年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个。

(三)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100个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100个乡村特色产业基地、100个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等建设为载体,对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    

(四)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产业发展,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20亿元。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搭建多种推介平台,建立立体营销平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0亿元。

(五)乡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鼓励大学生及年轻人返乡创业,壮大农业工人群体,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4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50万人。

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目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万元)

155165

350000

14.5%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1

1.3:1

2.8:1

13%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5

75

2.4%

产值超100亿元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个)

2

5

16.5%

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万人次)

110

500

28.7%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0.7

2

19.1%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亿元)

109.09

120

1.6%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亿元)

3.6

10

18.6%

返乡人乡创新创业人员(万人)

3.5

4

2.3%

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万人)

30

50

8.9%

五、空间布局

立足鄱阳实际,从空间形态入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廊双核三集群”的绿色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引领全县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廊”即以236国道为轴,连接南北,将两大核心功能区与三个产业聚集区串接,形成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走廊。“双核”“一谷”+“一港”,“一谷”即立足珠湖至芦田高速沿线优越生态基础,以打造优质“鄱阳湖”大米和“鄱阳湖”小龙虾种养结合为主的特色“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为抓手,着力唱响鄱阳绿色稻米虾蟹生态谷靓丽名片。“一港”即以鄱阳湖湿地公园为中心,在鄱阳湖内湖各乡镇,做强绿色水产,融合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渔俗文化”绿色生态港“三集群”即以蔬菜、水果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油茶和茶叶为主的“两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 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

鄱阳县“一廊双核三集群”现代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走廊:236国道为轴,连接南北,包括石门街镇、谢家滩镇、侯家岗乡、田畈街镇、柘港乡、游城乡、高家岭镇、四十里街镇、鄱阳镇、昌洲乡、三庙前乡、饶丰镇、乐丰镇等乡镇。

绿色稻米虾蟹生态谷:立足珠湖至芦田高速沿线优越生态基础,重点打造乐丰、饶丰稻虾共作综合体、团林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及 “金丘时光”田园综合体等。主要包括高家岭镇、凰岗镇、古县渡镇、四十里街镇、鄱阳镇、昌洲乡、三庙前乡、饶丰镇、乐丰镇、芦田乡、饶埠镇等乡镇。

“渔俗文化”绿色生态港:以鄱阳湖湿地公园为中心,鄱阳湖内湖各乡镇。大致范围包括莲湖乡、双港镇、白沙洲乡、团林乡、珠湖乡、银宝湖乡、鸦鹊湖乡等乡镇。

三大

优势

特色

产业

集群

果蔬特色产业集群:高家岭镇、游城乡、凰岗镇、油墩街镇、田畈街镇、柘港乡、金盘岭镇等。

中药材特色产业集群:谢家滩镇、石门街镇、响水滩乡等。

油茶和茶叶特色产业集群:莲花山乡、田畈街镇、侯家岗乡、枧田街乡等。

六、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21--2025

规划远期:2026--2030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覆盖鄱阳县全境,包括14镇、15乡、1街道办、2水库管理局、1农科所,分别是:鄱阳镇、谢家滩镇、石门街镇、四十里街镇、油墩街镇、田畈街镇、金盘岭镇、高家岭镇、凰岗镇、双港镇、古县渡镇、饶丰镇、乐丰镇、饶埠镇、侯家岗乡、莲花山乡、响水滩乡、枧田街乡、柘港乡、鸦鹊湖乡、银宝湖乡、游城乡、珠湖乡、白沙洲乡、团林乡、昌洲乡、庙前乡、莲湖乡、芦田乡、饶州街道办、军民水库管理局、滨田水库管理局和鄱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幅员4215平方公里。

七、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4.《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5.《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6.《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7.《上饶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8.《鄱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9.《鄱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0.《鄱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11.《鄱阳县政府工作报告(2016-2020)》

12.《鄱阳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13.《2019年鄱阳县“鄱阳湖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14.《鄱阳县鄱阳湖小龙虾产业发展集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5.《鄱阳县马家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方案》


第三章 稻米产业发展规划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

、发展基础

(一)稻米文化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滨湖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人们生活依仗的主要粮食是稻米。“饭稻羹鱼、火耕水耨”充分体现鄱阳滨湖地区经济特点和人们生活特点。这为打造鄱阳稻米品牌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粮食生产主导优势。鄱阳县不仅是江西最大的粮仓,同时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江西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7.55万亩,其中水田144.75万亩,高标准农田73.05万亩。全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96%、总产的98%左右,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有18个乡镇的58.2万亩水稻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具有省级水稻种植示范园1个。202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9万亩,粮食总产100.05万吨,连续11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

(三)粮食基地集聚明显。近几年来,全县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鄱阳湖粮食产业加工基地,集聚了一批大型绿色大米加工企业,打造鄱阳绿色大米品牌。全县米业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米厂1个,其中3万吨米厂9个,5千吨以上米厂30个。米源充足、米质优良、信息灵通、销路畅通,充分发挥了基地的集聚效应,产品的流动效应,促进了全县粮食产业的发展。

(四) “鄱阳湖大米”初具品牌。目前,“鄱阳湖大米”是鄱阳县域内健康引领,绿色消费的大众品牌,是江西省大米产业的优质知名品牌,也是鄱阳县稻米产业集群发展的公用品牌。 2017年,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鄱阳湖大米荣获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广东)展销会参展农产品金奖,该公司生产的“新和源富硒米”为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指定用米。2020年,“鄱阳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种植规模达990000亩。目前全县拥有绿色食品大米产品37个,有机农产品大米产品6个,其中有机转换稻谷产品1个。

(五)稻米生产加工链基本形成。目前,鄱阳县已经拥有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盛态粮食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千水实业有限公司、鄱阳县金田米业有限公司、江西省景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鄱阳县东胜米业有限公司等,省市级精制米加工、水稻种植的龙头企业13家,稻米生产加工链已基本形成。

但是,在具备上述稻米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农田水利设备年久失修、废弃损坏、带病运行,农业生产成本偏高,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和种粮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和稻米产业纵向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根据现实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稻米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提、双稳”,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粮食总产量,目标是以整合品牌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建设优质水稻制种基地,抢占产业高端领域,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产粮超级大县地位,全面推进鄱阳县粮食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生产发展目标:2025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80-290万亩,产量力争达115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148万亩,打造150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建设1个水稻10万亩产业基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单产提高到1150公斤/亩(双季);发展具有观赏、营养、上口、高产等多重功能的彩色水稻产业。

品种与品质目标:2025年,优质早稻稳定在90%,争取提升到93%,高档优质晚稻稳定在92%,争取提高到96%。全面提高稻米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稻米生产,重点支持提高优质稻、富硒功能稻、有机稻生产比重,力争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达到5个,持续提升鄱阳湖大米品牌核心竞争力。建立水稻高产万亩示范片20个、粮食增产百亩攻关示范区8个、集中新品种生产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国家地理标志稻米种植面积增加10%-20%;新增绿色稻米认证标志3-5个、有机稻米认证标志3-5个。

机械化发展目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到2025年,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8个,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0%,综合机械化达到80%以上,专业化作业服务的作业量占生产总作业量的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基本做到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技术模式。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1-2个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区,全县主要农作物播种收割机械化率提高到85%以上。

产业组织发展目标:2025年,建成约30个现代稻米产业示范园,其中省级10家、市级20家;实施稻米加工提升行动,引进和培育优质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水稻订单种植100万亩以上,新增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1-2家,创建稻米产业化省级联合体1家。壮大现有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5个,培育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100户,发展县级以上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到40-50家。

4 稻米产业2021-2025年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基准值(2020)

目标值(2025)

数量/比重

数量/比重

增长率(%)

耕地

187.55万亩

187.55万亩

0

高标农田

73.05 万亩

98万亩

34.15%

粮食播种面积

279万亩

290万亩

4.0%

粮食总产量

100.05万吨

115万吨

15%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大米

99万亩

110万亩

11%

水稻良种覆盖率

97%以上

98%以上

水稻高产万亩示范片

20个

粮食增产百亩攻关示范区

8个

绿色认证标志稻米品牌

43

48

12%

有机认证标志稻米品牌

12

16

33.33%

稻米产业示范园

1

30个

粮食专业合作社

45家

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40家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79%

87%

10%

三、建设布局

优质粮食产业的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目标,以企业推动为主要动力,以优化区域布局为基础,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快绿色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全面提升粮食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优质粮食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根据鄱阳县各乡镇粮食生产基础、生态优势和产业化发展潜力,按照四块档次加快粮食生产基础建设,确保这些重点乡镇的粮食生产面积和总量不出现大幅度波动,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其中,乐丰、饶丰、田畈街、谢家滩、油墩街镇和三庙前乡、鸦鹊湖乡7个乡镇为优质高产区,古县渡、凰岗、金盘岭镇和莲湖、响水滩、柘港、游城7个乡镇为主要生产区,鄱阳镇、双港、饶埠、石门街镇和昌洲、侯家岗、银宝湖7个乡镇为潜力提升区,高家岭、四十里街、团林、珠湖、芦田、枧田街、白沙洲、莲花山8个乡(镇)为稳定发展区。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护一定的粮食种植面积是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因此,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严禁乱占用耕地,正确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避免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应严守144.4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积极有效地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开展农田基本设施改造建设。

持续巩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成果。按照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把示范区内相对集中连片(大于100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内基本农田的防洪排灌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全县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田间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两大部分。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修建排灌设施、种植农田防护林网等方面的工程建设;维护管理建设,包括建后管护、培肥地力和农情监测等方面内容。第一,平整土地。因地制宜地把现有的杂乱农田地块重新平整成方格农田地块,格田面积应结合项目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确定,宜以长40~60米,宽30~40米进行控制;第二,修筑田间道路,尤其是机耕道,以利于机械化作业和产品运输;第三,修建排灌设施。修建排灌沟渠网、泵站和配电线路,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第四,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生态效益。第五,建后管护。指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灌沟渠清淤除草和田间道路维护除草等。第六,田间农情监测。建立田间定位监测点,购买监测仪器设备,开展土壤肥力、熵情、病虫害监测。

(二)优化稻米产业结构

持续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不断调优稻米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稻米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功能稻米业,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绿色稻米产业基地。大力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艺”工程,逐步调减低质低效粮食种植面积,重点支持提高优质稻、富硒功能稻、有机稻生产比重,力争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稻米认证和管理,打响一批鄱阳湖大米区域公共品牌。

(三)培育多元化经营主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稻米产业经营体系。继续抓好种大户、稻米家庭农场、农民稻米专业合作社、农业稻米龙头企业的发展。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稻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快制定支持政策,培育壮大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引导稻米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稻米企业集团,提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稻米种植、加工、营销。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服务、经营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带动小农户规模生产。

(四)持续打造绿色稻米

以客户端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即从稻米生产原料到终端消费品,选育优良品种、优化服务模式、创建知名品牌等方面,全力打造水稻绿色生产链,持续提升稻米质量。首先,充分发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并借助外部稻米新技术力量,组织实施地力培肥措施。根据土壤养分进行配方施肥,统一施用有机肥和水稻专用配方肥。秸秆切还田、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开展“一基一追”不同控释肥肥效对比试验,积极探索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不同缓释肥的肥力性能,寻求最优肥力品种。其次,大力推广优质稻米生产新技术。在品种选用上,坚持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标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提质、减灾的功能。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以 300~500 亩为一个单元组建绿色防控综合技术服务队伍,大力推广稻米绿色防控技术,做到项目推广区域内全覆盖,创建县级稻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3-5 个,面积约1万亩以上。第三,提升技术资源保障率。多方式整合科研、教学和推广等不同的技术力量,协同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整合省级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组建协同推广团队,提升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技术资源保障。

(五)继续丰富农业田园综合体内涵

政府引导、推动,大力推广绿色水稻、虾蟹种养共作模式,协同发展其他养殖与苗木育繁混合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综合发展彩色水稻景观带、精品水稻景观带、农事体验、绿色农业娱乐、农业创意体育赛事、特色农家乐、青少年农业研学实践营地等,以丰富的农业示范田园综合体内涵,将其发展成集教育、体验、美食、休闲及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综合体,持续提升吸引力。

5 稻米产业提升和建设工程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订单生产合同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直接利益联结。年初龙头企业直接与基地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秋后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形成直接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生产原料的有效供给。

二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间接利益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约,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合同约定对企业提供农产品或相应服务,对农民实行订单保底收购,农民零风险从合作社分得收益,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间接利益关系。

(二)带地入股合资模式

农民带地入股,既是投资者又是生产者,进一步稳固农企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15亩地为一股,按股分红,每股保底收益1.2万-1.3万元,上年年底前付款,次年8月进行分红,每股2000元以上,连续合作的农民,每年每股分红递增100元。


第四章 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养殖自然资源丰富

鄱阳县拥有鄱阳湖1/4强水面,占据湖岸线257公里,百亩以上生态良好的湖泊1000余个,被誉为中国湖城。水面141万亩,养殖水域面积36.5万亩,湖滩草洲27.81万亩,稻虾(蟹)共作面积144.75万亩,是全国淡水渔业重点生产县,被授予“中国渔俗文化之乡”,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之美誉。

水产品养殖基础扎实

作为全省水产大县,鄱阳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发展质量渔业、生态渔业、高效渔业、信息渔业为目标,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首要任务,加大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服务与管理,坚持稳定淡水鱼养殖、推进健康示范养殖,打造鄱阳湖水产品品牌,大力推进水产产业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32.2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6.4万吨,其中,养殖特色鱼0.5万亩,产量0.23万吨,稳居全省前列,被列为全省渔业十强县,取得有机标志4个(江西省鄱阳湖壹号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的鳙鱼、草鱼、中华鳖和银鱼)。

(三)虾蟹养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鄱阳湖特有的自然禀赋,水稻、水产产业优势,使得鄱阳县成为全产业链发展虾蟹产业的极佳之地。近年来,鄱阳县按照上饶市“东柚西蟹(虾)南红北绿中菜”的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打造水产百亿产业目标,充分挖掘水产养殖资源,推进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虾蟹养殖为抓手,扩大稻虾(渔)综合种养,促进了小龙虾、大闸蟹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虾蟹养殖面积达到11.6万亩、产量达1.63万吨、产值15亿元,虾蟹产业已成为鄱阳具有特色的一张火红名片。

鄱阳县通过引入并运用新技术、新经营业态、新商业模式,融合“互联网+”及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元素,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小龙虾的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已形成了以饶丰镇、乐丰镇3万亩为主的小龙虾产业核心区,建成了以稻虾田园综合体、小龙虾交易中心、小龙虾精深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电商平台、产业培训为一体的稻虾产业园及3万亩集中连片的江西最大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何家湖虾蟹基地、莲湖宝岛大闸蟹养殖基地)。

(四)虾蟹养殖产业政策激励有效

一方面,鄱阳县在《鄱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基础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虾蟹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其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两篇文章”,持续推动和扩大稻虾综合种养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虾蟹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引导、主体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高质量推进虾蟹产业发展。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县政府每年安排“稻渔综合种养”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虾蟹产业发展,重点对发展稻虾、莲虾、莲蟹等产业基地按每亩300元补贴流转费。统筹省级现代农业水产发展、省级八大产业结构调整、省级渔业燃油补贴等财政支农资金以及扶贫专项资金等2600多万元,全力支持虾蟹养殖基地建设。二是强化信贷政策扶持。借助产业脱贫信贷政策,对发展虾蟹产业并带动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实行全额贴息脱贫贷款政策,为贫困户发展虾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全县贷款资金进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有60家,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985万元,带动贫困户77户。三是强化产业保险扶持。结合我县虾蟹产业发展现状,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在本地发展虾蟹产业实施产业保险,制定了《鄱阳县小龙虾价格保险实施方案》。2019年对全县21个乡镇(街道)41个村450户开展了小龙虾养殖户保险,投保面积1.99万亩。全县投保资金达400万元。

(五)虾蟹养殖科技支撑有力

目前,鄱阳县一是联合相关行业资源组建了鄱阳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业聚集、资源共享、技术共用等形式,从种养基础理论、技术模式创新、技术规程制订等方面开展攻关,迅速扩大面积,提高种养水平。二是推进智慧渔业发展,建立养殖信息IC卡,逐步形成了集远程诊断、在线监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同时,投资200万元全面实施了渔业物联网、县级渔业信息服务中心、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稻虾共作产业融合示范创建等10个项目建设,虾蟹产业逐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道路。

(六)虾蟹产业效益提升显著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将虾蟹产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一是依托国家龙头企业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公司,整合9000多万元资金在乐丰镇建设了“鄱阳湖大米稻虾田园综合体”,将其打造成为集农耕文化传播、观光旅游、科技展示、主题餐饮、小龙虾交易中心、小龙虾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中心、电商平台、产业培训为一体的稻虾产业园,带动750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二是依托鄱阳县森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莲(虾)、莲(蟹)套养的稻田公园,吸纳贫困户41户、贫困人口132人,通过土地租金、劳务收入和年底分红等形式,带动每户增收4000元以上;三是打造了小龙虾餐饮一条街,开办了“虾帝”、“虾潮”餐饮品牌店,从而激活了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虾蟹产业纵深发展。四是搭建产业营销平台。通过举办消费扶贫活动、鄱阳湖龙虾节、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累计营销产品210.5万元、订货300万元、签约500万元,为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路径。

(七)家禽养殖总体平稳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趋严,以及《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关于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和贯彻及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鄱阳县生猪生产稳步恢复,家禽养殖发展稳步推进。2020年,全县生猪存栏23.2万头,其中母猪存栏1.41万头,生猪出栏累计25.03万头,同比2017年(生猪存栏21.66万头,母猪1.2万头)生猪存栏恢复到107%、母猪存栏恢复到117.5%,已提前恢复至2017年水平。家禽出笼680.5万羽,存笼560.8万羽,同比分别下降31.6%和23.5%,禽蛋产量17850吨,同比略降。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秉承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理念,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推动水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水稻虾蟹立体养殖”与“鄱阳湖内湖特色鱼养殖”两翼齐飞,以水产品全产业链模式,虾蟹、特色鱼延伸产业链,发展虾蟹、特色鱼深加工、冷链物流、鲜活储存等二、三产业。植入鄱阳湖渔俗文化,突出生态养殖理念,塑造鄱阳湖虾蟹区域知名品牌,做强稻田综合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以虾蟹、鄱阳湖鱼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观光旅游业。秉承绿色禽畜养殖业理念,推进“无害化、无污化、减排化”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鸡、鸭、羊、种牛等养殖业,探索“养研学”融合、数字养殖场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鄱阳县养殖水平。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将鄱阳县的特种养殖水产业打造成为鄱阳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全面振兴的引擎。水产品养殖面积扩大至43万亩,确保水产品总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6万吨,其中,新增虾蟹养殖面积10万亩、特色鱼养殖面积0.5万亩。打造百亿级鄱阳湖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鄱阳湖虾蟹”区域公用品牌1个,发展鄱阳湖“一乡一业”特色水产品核心区4-5个,“一村一品”特色水产品和畜禽养殖专业村2-3个,渔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村2个。重点发展鄱阳镇、谢家滩镇、古县渡镇、双港镇、油墩街镇、莲湖乡、三庙前乡、饶埠镇、饶丰镇、芦田乡、白沙洲乡、乐丰镇等12个乡镇的水产品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养殖基地,扩大现有养殖规模,缩小生猪养殖规模,建立鄱阳县特色种牛繁殖基地1-2个;规范水产品和畜禽产品生产标准,持续提升水产品品质,分别新增绿色、有机标志水产品和畜禽品牌10个、9个,建立省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2个,拓展家禽、羊养殖、交易、屠宰、冷藏、运输等环节。

6 特色水产畜禽养殖业2021-2025年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基准值(2020)

目标值(2025)

数量

数量

增长率(%)

水产养殖面积

42.75万亩

55万亩/15万吨

28.7%

其中:虾蟹养殖面积

11.6万亩 /1.63万吨

22万亩/3.09万吨

89.66%

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园

1个

3个

200%

特色鱼养殖面积

0.5万亩/3.65万吨

1万亩/7.3万吨

100%

300万羽

200万羽/3500吨

300万羽/3125吨

50%

15000头/600吨

26250头/5250吨

75%

种牛繁殖基地

0

1-2个/2000头

绿色标志

0

10个

有机标志

6

15个

150%

国家地理标志

0

2个

水产百亿级农业产业园

0

1个

特色水产品核心区

5个

特色水产品专业村

3个

渔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村

2个

省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2个

水、畜禽产品深加工基地

2个

三、建设内容

(一)突出特色

根据鄱阳县的各个乡镇的镇域特色,有针对性的发展其特色水产、特色畜禽,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如银鱼、虾蟹、鳜鱼、鲈鱼、乌鱼、鳙鱼、黄颡鱼、黄鳝、中华鳖及本地土鸡、本地水鸭、种牛等,着力调整水产、畜禽养殖结构,提高水产、畜禽养殖效益。推进天然资源增殖保护渔业区、滨湖平原精深养殖渔业区、山区丘陵渔牧生态渔业区、旅游体闲观光渔业区等四大养殖功能区建设,按照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稻虾(蟹)种养、特色水产养殖、立体家禽养殖产业。

(二)抓龙头品牌

依托“鄱阳湖”区域公共品牌,实施“东进南下”和“北上”战略,重点组织集群内企业积极参与央视广告宣传和“四进一融”宣传,鼓励使用、宣传、推广鄱阳湖虾蟹、特色鱼品牌。牵头制定或完善鄱阳湖水产品、畜禽产品品牌系列标准10个以上,形成完善的水产品、畜禽产品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

选定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的水产、畜禽养殖和加工企业,如鄱阳县宝岛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鄱阳新安食品有限公司、珠湖水产养殖场、鄱阳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鄱阳湖壹号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江西新起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德义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进行重点帮扶,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促进其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增强。打响水产品牌,努力将“鄱阳湖水产品”打造成为一个百亿规模的区域公用品牌。

打造千湖之城有机鱼县域主导产业及区域品牌。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特色水产品乡(镇),以期产生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具体地,将白沙洲和珠湖乡发展为有机鱼产业乡;莲湖乡发展为大闸蟹产业乡;乐丰镇和鸦鹊湖发展为小龙虾产业镇;将漳田渡甲鱼、茨山村小龙虾发展成“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产业,将独山村发展成渔俗文化特色乡村旅游村。同时,将鳙鱼、鲤鱼、鲫鱼、鲶鱼、鲑鱼、大头鱼、草鱼、黄鱔、泥鳅、甲鱼、青鱼、白鲢、花鲢、罗非鱼、乌鱼等鄱阳湖淡水鱼特色养殖作为补充产业发展。

(三)发展文旅休闲渔业旅游

以鄱阳湖湿地公园为辐射点,结合渔俗文化与绿色休闲渔业发展战略,在环鄱阳湖内湖沿线开发渔俗文化教育、体闲、水上运动和训练、垂钓、品鲜、观赏、水上住宿、渔俗生活体验等以渔俗文化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建设以优美湖区风光与朴实渔民生活相交融的文旅生态休闲渔业区。推出绿色水产品“病理滋补、健康调理、美食品鉴、宴席之乐”的4大特色功能,关注绿色水产品餐饮美食,关注绿色水产品滋补价值,对接用户的健康调理,亮化水产品的美食品鉴,传递美食的宴席之乐提高旅游者黏性

(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推进“互联网+”水产品出村进城,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鱼产品产销衔接。

(五)进行水产品品牌战略营销

县委、县政府牵头,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通过引进、培育品牌建设专业人才,成立鄱阳湖水产品品牌战略营销团队,进行虾蟹、银鱼、鳜鱼等本地特色水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战略制定、战术策划、品牌营销。挖掘鄱阳县渔俗文化,突显与鄱阳湖水域相融、与自然相合特点,通过制作鄱阳绿色水产品生产、加工宣传视频,举办、参加水产品展览会等系列营销方式打造具有鄱阳湖渔俗文化内涵、绿色养殖理念的水产品品牌,延伸水产品附加值,持续亮化鄱阳湖水产品消费体验

(六)推进畜禽产业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强化畜禽等动物疫病防控,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积极推进畜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业“机器换人”,提高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洗消中心建设,完善车辆洗消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水平,做好畜禽养殖、屠宰等环节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持续推进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和美丽牧场创建。完成县兽医实验室认证,提升规模养殖场的兽医诊断能力,兽医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选址,建立种牛养殖基地,实施种牛繁殖工程。开展本地种牛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开发,加快地域特色种牛资源的开发,积极选育本土化优良种牛。

探索养旅融合,开发养研学、饲养体验、畜禽产品康养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提升鄱阳县畜禽养殖水平。

7 水产品特色产业提升与建设工程

四、利益联结机制

(一)“互联网+”牵动模式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水产品

加工业纳入“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水产品现代加工新模式。自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在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设立网店。探索私人订制和产品众筹等销售模式,将有机水产品进行预售。

(二)“文化+休闲+农户”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优化产业结构、挖掘自身优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以鄱阳湖优质绿色水产品为主导,与渔俗文化挖掘和展示、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等方式相结合,打造“渔俗文化港”。

扩大稻鸭、稻虾、稻蟹种养结合面积,完善基地溯源系统,扩大农产品追溯覆盖面积,推出“还你一个青山绿水梦”项目,将水产品销售及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体验本地人文地理、民俗乡情和自然风光。


第五章 特色果蔬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果蔬产业基础雄厚

水果、蔬菜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必需品,高品质果蔬消费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体现。因此,果蔬,尤其是质量安全的果蔬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鄱阳县素有“果蔬之乡”之称。鄱阳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引导农民种植名优品种和优质果蔬,使果蔬产业日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据统计,2020年,鄱阳县果蔬种植面16.5万亩,年总产量24.75万吨,全县水果种植面积3.85万亩,产量6.27万吨。目前,蔬菜拥有绿色标志5个、有机标志1个。水果拥有绿色标志品牌4个、有机标志品牌2个。

(二)特色果蔬资源丰富

目前,鄱阳县在果蔬品种安排上,注重各个基地的特色导向。如三庙前乡主攻发展莲藕、红莲子、茭白等水生蔬菜,花园基地主要发展茎叶等速生蔬菜,高家岭乡优先发展果实类等秋延蔬菜,鄱北则重点发展地瓜、马铃薯等地下蔬菜,特别要大力发展春不佬、支韭菜、冬瓜、大蒜等地方特色菜。代表性蔬菜主要有鄱阳镇的春不佬、三庙前乡的冬瓜、双港和莲湖乡的藜蒿及饶州街道的韭菜、油墩街乡的朝天椒。代表性水果主要有芦田乡的水蜜桃、游城乡的马家柚、田畈街乡的翠冠梨和柘港乡的猕猴桃。

(三)规模化种植程度较高

鄱阳县大力实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实行大棚蔬菜、露天蔬菜、反季节蔬菜三结合。目前,全县拥有3个省级果蔬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种植示范园(雷竹种植示范园——江西省泷华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家县级蔬菜种植示范园、4家县级水果种植示范园,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整体而言,目前鄱阳县果蔬产业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排泄设施不全,致使蔬菜单产不稳。二是科技支撑薄弱,现有的行政村基本没有专职的农技人员,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到户,且从事果蔬生产工作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科技发展步伐。三是果蔬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长,果蔬产品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的作用还不太明显,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四是果蔬基地数量少、基地生产档次低、种植规模小,规模效应不佳。而且,特色品牌不鲜明、市场竞争缺乏优势等问题。例如,鄱阳县主产辣椒、春不佬、萝卜、藜蒿等蔬菜,而具有本地特色的藜蒿、春不佬种植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也没有形成品牌。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绿色引领、市场导向、特色培育”理念,按照“扩规模、调结构、保供给、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优质、生态、品牌”为目标,以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和运输等关键环节为抓手,建立健全蔬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果蔬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销售、旅游观赏体验全产业链和果蔬产业群,促进鄱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优化、调整果蔬品种结构,开发本地特色果蔬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提升本地果蔬附加值;推进村集体果蔬经济发展壮大,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后续就业增收,实现果蔬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坚持以设施蔬菜为主攻方向,聚焦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发展壮大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不断加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以点带面,蔬菜产业县域全覆盖,推动鄱阳县“菜篮子”工程建设朝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二)发展目标

扩大果蔬种植面积、提升果蔬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动鄱阳县成为鄱阳湖东岸蔬菜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示范基地3万亩),蔬菜产量30万吨以上,蔬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水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达9万吨;打造高标准果蔬生产示范基地3个,建立智慧果蔬生产示范基地2个、生物防控果蔬生产示范基地4个,立体种养示范园3个,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教育、康养与文化功能的果蔬生产基地2-3个;重点发展“双港连湖藜蒿”、“春不佬菜”、“龙岭小辣椒”、 “三庙前冬瓜”等特色蔬菜产品。建立“藜蒿”、“春不佬”生产加工基地和保鲜储存基地,建成千亩级的藜蒿、春不佬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挖掘其营养、品质功能,打造“春不佬”、“藜蒿”特色品牌;扩大猕猴桃、翠冠李、水蜜桃种植及水果深加工规模;实现新增鄱阳果蔬绿色标志15个、有机标志10个、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3-5个。

8  2021-2025年鄱阳县特色果蔬产业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项目

基准值(2020)

目标值(2025)

数量

数量

增长率(%)

蔬菜(鄱阳湖东岸

蔬菜供应基地)

露地

15.63万亩/23.44万吨

17万亩/16.5万吨

8.8

设施

0.87万亩/3.93万吨

3万亩/13.5万吨

244.8

水果

3.85万亩/6.27万吨

5万亩/9万吨

30.0

智慧果蔬生产示范基地

新增2个

果蔬种植生物防控示范基地

新增4个

立体种养示范园

新增3个

果蔬休闲观光综合体

新增3个

春不佬集中连片种植基地

1000亩以上

藜蒿集中连片种植基地

1000亩以上

果蔬精深加工基地

2-3个

果蔬冷链物流基地

2个

绿色标志

7个

21个

有机标志

3个

13个

区域品牌

5个

果蔬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率

90%以上

三、规划布局

发展生产、保证供给、调整结构、稳定市场,必须做好规划,首先要千方百计保证种植面积。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优化现有商品果蔬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将游城乡、柘港乡、高家岭镇,金盘岭镇、四十里街镇等连片发展,打造成果蔬种植、加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集群产业;凰岗镇的柏树、占家墩等发展成具有果蔬种植、水稻种植及家禽养殖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生产基地,并借助与景德镇紧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挥部分旅游功能;扩大双港、莲湖的藜蒿种植业,开发以藜蒿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引进藜蒿保鲜存储技术,建立藜蒿保鲜存储系统,保障藜蒿全年供应;三庙前的大蒜、冬瓜,凰岗、高家岭的辣椒;增加鄱阳镇春不佬种植面积,研发春不佬附加产品,发展春不佬生产加工业,扩大春不佬市场及影响力。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果蔬种植基础设施

增加对果蔬产业的投入,稳步扩大和完善果蔬种植核心示范区内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为果蔬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果蔬生产能力;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加强菜田和果地耕整机械操作、肥水一体滴(渗)灌设施建设和自动化装备控制,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等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果蔬绿色植保水平。

(二)打造果蔬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鄱阳县果蔬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果蔬品种结构,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通过育种优先、土培等技术,改良、提升本地蔬菜、水果品质。同时,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通过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加以示范和推广,建立水生蔬菜繁育基地和地方名特优果蔬种子资源基地。

(三)建设鄱阳湖东岸蔬菜供应基地

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动鄱阳县成为鄱阳湖东岸蔬菜供应基地。力争通过3年时间,自2021年开始每年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3500亩以上,逐年稳步提高。力争到202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蔬菜产量30万吨以上,蔬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重点支持新增蔬菜产业,优先支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蔬菜产业。

主要结合蔬菜主产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移民发展目标和任务,盘活迁出地土地资源,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和方式,强化合作和营销,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定点城市蔬菜专供示范基地建设;组建蔬菜技术服务队伍,强化科学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持续提升蔬菜质量,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种植主体融入鄱阳湖东岸高质量蔬菜供应体系。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建立蔬菜信息对接平台,整合城乡农贸市场,加大宣传推介,拓展销售渠道,力争鄱阳县蔬菜更广、更深地打进外地市场。

(四)创建省级现代果蔬示范园

生产有机果蔬要从经济学、生物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严格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果蔬基地,提高果蔬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强高品质果蔬食品研发,开发创意果蔬食品、果蔬生产研学体验产品,提升果蔬食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加果蔬产品附加值。创建省级现代果蔬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促进优质春不佬、藜蒿、葡萄、优质桃、火龙果、猕猴桃、马家柚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五)规范果蔬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加强果蔬生产技术培训和推广,规范栽培过程中的水、肥、土、种各个环节管理;加强现代果蔬生产技术标准宣传培训,分品种培训到各乡镇,包括蔬菜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普及蔬菜种植户需要的适用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二是建立从育种到果蔬产品消费的全过程智慧监测体系和产中抽检、强制性检测机制,对果蔬种植、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进行全过程监测,并在主要果蔬批发市场设立蔬菜产品安全测点,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以保证果蔬质量安全。三是建立果蔬地理标志、绿色标识有机食品标识及质量溯源体系,确保果蔬质量安全。

(六)建设果蔬存储和加工基地

建设果蔬分级包装线,为优质优价创造条件。引进和扶持水果加工企业,建立水果加工基地,促进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精品化。在果蔬生产集中的区域建立保鲜库,培植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开创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建立公司(企业)+基地+果蔬户生产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知名度的品牌,降低生产主体的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完善冷库冷链配套设施,畅通物流,提升果蔬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弱化果蔬淡旺季,延伸生鲜果蔬架货期。


9 特色果蔬产业提升和建设工程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入股+分红”模式

农户以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企业,成为企业股份的拥有者,参与企业股息和红利的分配,形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与传统合同制相比,经营者与生产者由单纯、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变成利益、风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由农民变成了股民,在产业收益中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红,将优势资源转变成实际资产,实现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劳务“双收入”,让农民共享企业发展红利

(二)“合作社+农户+产业链”模式

合作社负责产前农资集中统一购买、育苗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市场宣传、品牌塑造和销售渠道开拓。农户可以以自家耕地入股建设良种果园和蔬菜基地,培育的新品种扩繁后免费发放给农户,集体果蔬销售的利润部分作为合作社运行和储备资金,部分按照股份分红给农户。在农旅融合业态市场兴旺的背景下,鼓励农户入股发展林下经济、特色果品采摘业态,发展民宿餐饮,规划果蔬种植基地发展旅游观光,业态拓展后可产生大量稳定就业岗位,面向农户招聘。


第六章 茶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鄱阳县林地(山)地面积242万亩,山、水、农、林、茶、果等资源非常丰富,发展茶叶、油茶业是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县茶叶、油茶生产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20年底,全县油茶种植面积5.75万亩,产量1.15万吨,总产值约1.15亿元,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柘港乡、游城乡、凰岗镇、古县渡镇、鄱阳镇等乡镇;茶叶种植面积1.72万亩,年产量0.0963万吨,总产值约1.2亿元,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游城乡、田畈街镇、古县渡镇、莲花山乡、石门街镇、侯家岗乡等乡镇,并且,已发展成1个2000亩以上的市级茶叶种植示范园,3个县级茶叶示范园。从总体上看,油茶和茶叶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产量稳步提高,茶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时期,为鄱阳县发展现代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鄱阳县茶叶、油茶产业仍然存在种植规模偏小、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发展资金不足、产品品牌不响等问题。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效益为中心,品牌为主线,依靠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优化改造;进一步强化优势区域,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大力培育茶叶、油茶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全面推行标准化建园、有机化栽培、模式化管理、清洁化加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打造鄱阳县高端名优茶产品品牌,塑造鄱阳县茶叶、油茶品牌形象。

(二)发展目标

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量0.2万吨,年产值超过5亿元。其中,名优有机茶产量0.1万吨以上,产值在2亿元以上,茶叶精深加工增值8000万元以上;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2万吨,油茶精深加工产品增值2亿元以上。全面实行安全生产,分别建立绿色茶叶基地1万亩、油茶基地5万亩,建设有机茶叶基地0.1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营建茶叶、油茶种苗筛选和繁育基地2-4个;挖掘鄱阳茶文化,培育集产、研、学、游为一体的茶叶、油茶综合体验园2个。建立茶叶、油茶种苗优育基地3家以上,培育省级茶叶、油茶龙头企业6家以上,引进和建立两茶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个以上,完善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和产品培育,创立省内知名茶叶、油茶品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引导QS认证,市场准入率达95%,新增两茶产品绿色认证10个、有机认证6个;产业分工体系更趋完善,引导茶文化、茶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具有鄱阳特色有机茶叶产业链。

10  2021-2025年鄱阳县茶叶、油茶产业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基准值(2020)

目标值(2025)

数量

数量

增长率(%)

茶叶

1.72万亩/0.0963万吨

3万亩/ 0.2万吨

74%

茶叶精深加工品

增值8000万元

油茶

5.75万亩/1.15万吨

7万亩/10万吨

油茶精深加工品

增值2亿元以上

绿色茶叶基地

1万亩以上

绿色油茶基地

5万亩以上

有机茶叶基地

0.1万亩以上

有机油茶基地

2万亩以上

种苗优育基地

3个

茶园综合体

2个

省级龙头企业

6家

两茶精深加工基地

2-4个

绿色认证

新增10个

有机认证

新增6个

三、规划布局

围绕培育鄱阳县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用工业化理念改造传统茶产业,巩固和开发有机茶。一是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二是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稳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主攻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把鄱阳县茶业融入到国际茶业大市场中去。四是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五是加强名茶机械加工、机采机剪、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四、建设内容

(一)提升基础设施功能

改善和提升叶、油茶基地的水灌溉、道路交通网络及仓储等基础设施质量,特别是对易受干旱的优质茶园,推行节水灌溉功能建设。

(二)加强良种繁育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改造和续建无病害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完善有机茶、油茶良种繁育体系,对有机茶有机油茶育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三)推广病虫灾害防控技术

加强种苗检疫,建立茶叶、油茶病情智慧监测网和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推广植物防控技术,及时进行病虫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病情确保茶叶、油茶产品优质安全。

(四)提高保鲜和加工水平

建设茶叶分级包装线,改造和扩建生产基地茶叶储存库、冷库等储存设施,指引茶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茶叶、茶油深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基地+茶农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提升茶叶、油茶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延伸茶叶、油茶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五)强化招商引资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鄱阳县投资发展现代茶产业,注重引进精深加工企业,逐步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提升品牌价值。

(六)提升基地和示范园功能

扩大现有茶叶、油茶基地和示范园规模,深入挖掘两茶文化和康养功能、不断开发两茶产品、研究设计景观化种植模式,将两茶文化、康养、体验、观赏、研学等深度融合,发展多位一体式的综合茶叶、油茶生产基地和示范园。茶叶、油茶产品质量标准严格化,加强两茶产品精深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叶油茶产业。

11   茶叶、油茶产业提升和建设重点工程

五、利益联结机制

(一)“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拓展增值”模式

小农户通过资金入股、机械设备入股、长短期务工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在服务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农资统一采购、全程机械化耕作,助力社员地均生产成本下降;合作社联合承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后统一销售;社员利用合作社信息、技术、市场资源的共享,用自己的农机为周边非社员农户提供服务,提高机械年作业量,增加经营性收入;合作社成立不同服务小组,面向社员的就业岗位增加,为社员带来工资性收入。

(二)“订单+农户”模式

企业与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签订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其基本模式主要为“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通过订单合同,企业与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之间形成订单农业关系。缓解农业生产者“卖难”问题和龙头企业原料“买难”问题,一方面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强农民收入增长预期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龙头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企业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或者市场价格以现金形式事先向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支付价款;或者采取利润返还、二次结算方式订购农产品。


第七章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基础

(一)中药材自然资源条件良好

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鄱阳县发展合理高效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既能促进我国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也能为稳固我国当前脱贫成果做出贡献。

鄱阳县作为全省最大的农业大县,全县林地219万亩,山地234.1万亩,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化。全年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仍保持在 90%以上,具有较好的中药材种植的自然资源禀赋。

(二)具有扎实的种植基础

近年来,全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紧盯做大中药材特色产业目标,扩大中药材面积,大力发展菊花、芡实、黄栀子、艾草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3.01万吨,其中菊花、芡实、黄栀子、吴茱萸、决明子和艾草种植面积分别为4000亩、3000亩、3000亩、1500亩和1000亩。另外还开展了玉竹(500亩)、黄精(500亩)、百合(200亩)、杜仲(150亩)、金银花(400亩)、太子参(400亩)、回菁橙(500亩)、粉防己(200亩)、夏枯草(200亩)、元胡(100亩)等中药材种植。拥有1个市级茶叶(白茶)种植示范园,3个县级茶叶种植示范园。菊花、黄精、白莲、红莲子、黑芝麻、芡实等六种中药材分别取得绿色认证标志,产量达到3585吨,铁皮石斛和金线莲获得有机认证标志,有机金线莲年产量12.6吨。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做大做强创优”的总体发展目标,遵循“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三路”并行,形成“提升一产、主攻二产、拓展三产”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种植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和质量标准化,创建突出科技创新的中药材产业精品,积极推动中药材的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和规模化发展。

开展扩面增产、提质增效、品牌打造、主体培育四大行动,在巩固现有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的同时,做深做透 “接二连三”文章,着力做好交易、加工、研发等环节,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把中药材资源向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中医保健等产业渗透,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鄱阳县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二)发展目标

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增加至5万吨;打造黄栀子、贡菊、吴茱萸和葛根等中药材为绿色认证标志产品,力争绿色认证标志中药材年产量达到7200吨,新增中药材有机认证标志5-8个,年产量提高到80吨;艾草、覆盆子、决明子、玉竹、黄精、回菁橙等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推动1-2种中药材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继续壮大元宝山农业、海旺农业、狮峰农业和江西鄱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中药材种植企业;开发中药材药膳10-15个,联合开展“地区十大药膳”评选活动、举办市(县)中医药养生文化节2-4次,积极推动产业链产品开发;建立智慧中药材精深生产基地1个,打造谢家滩中药材田园综合体。

12   2021-2025年鄱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基准值(2020)

目标值(2025)

数量

数量

增长率(%)

中药材

3.5万亩/3.01万吨

5万亩/4.5万吨以上

43%

绿色认证标志

6个/3585吨

12个/7200吨

100%

有机认证标志

2个

8个/80吨

300%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6个

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

2个

中药材药膳

新增12个

举办中医药养生文化节

2-4次

中智慧中药材精深生产基地

2个

中药材种植田园综合体

2个/谢家滩、芦田

三、建设内容

(一)打造公共服务中药材平台

制定鄱阳县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发展规划,联合中药材药学、土壤学、气象学等领域专家综合论证,确定适宜鄱阳县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发展鄱阳湖特色中药材产业,以此创建具有鄱阳县特色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品牌宣传,开展鄱阳湖特色中药材推介会、论坛、文化、品牌建设等工作。增挂鄱阳湖特色中药材检测中心牌子,加快引进专业人员,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加强行业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检测。支持发展销售本地中药材的互联网平台建设。

(二)成立自律产业联盟

基于质量、品牌、规模的良性循环机制,成立自律产业联盟,自行组织实施中药材产品风险评估和 “一品一策” 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项目,排查安全风险点并督促整改,提升产地与产品、企业、特色中药材产业品牌组合互促价值,健全行业规范,促进良性竞争。

(三)鼓励支持企业提高技术资质与开发新产品

对新通过国家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企业或者研发机构,一次性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开发本地特色中药材药品、保健食品、食品、日化用品等新产品,对依法获得认证、许可等资质并在县里实现产业化的药品、保健品、食品、日化用品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奖励。

(四)加快项目落地

建设交易流通市场,引进一批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解决企业当年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减免城市基础建设配套费,参照县农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给予奖励和补助。

(五)发展中药材健康旅游

推动中医药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具有鄱阳特色的中药材药膳、观光、诊疗、康养和保健等健康旅游产品,加快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药材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培育鄱阳中药材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探索中药材健康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将鄱阳县优势中医医疗资源向主要中药材集群地延伸,支持社会力量在谢家滩中药村基地田园综合体投资设立中医诊疗、康复、调理中心,中药材疗养体验中心,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

(六)加强对外合作

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引导中药材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与品牌优势,与淘宝网、阿里健康、好易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内外并举,通过以民引外、以研引产、以股权换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等多种合作形式,着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研发基地、总部中心和先进管理方法、先进技术等。

(七)提高质量水平

一是完善地方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组培育苗、大棚种植、仿野生种植、种植环境等四个地方性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协助国家级、省级中药材行业标准的制定。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全县主产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基地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测,确保产品安全、消费放心。三是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推行产品二维码制度,推广企业的快速检测技术。加强鄱阳县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按照种植面积评估产量发放地标标识。

(八)抓重点以提成效

首先,制种植面积整产品结构适当控制市场趋于饱和的中药材品种的种植面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优化中药村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中药材第二产,积极推进三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其次,优化生产设施。加强喷滴灌、水渠、道路、生物防治等基础生产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引进中药材现代生产技术和设备,增强中药材产品现代化生产能力。第三,加快中药材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增加研发产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第四,好中药材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加强中药材产品功能性开发和论证,严格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程序和技术方法,保障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和功能安全,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最后,培育中药材产业服务组织。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服务队、产销合作社等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推进专业化、智慧化经营管理。

13 鄱阳县2021-2025年中药材产业提升与建设工程

四、利益联结机制

(一)“院校+合作社+农户”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广泛运用,科研院校和合作社以科技为依托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服务型联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通过提供服务为农民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能间接减轻农民所要承担的风险。科研院校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管理等服务,可以使得农民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从中获益。对农民而言继续与合作社保持合作的意愿会更大,有利于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会更足。

(二)利润分成合作模式

由企业自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农户,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农户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不仅获得订单农业的保底收入,还享有加工销售后的利润分成,在原料、产品和市场的产业链中获得更大收益,既解决了企业收购环节资金紧缺的问题,又保证了企业稳定优质原料的供应,实现“企社户”多赢。


第八章 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发展思路

以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化发展的目标为导向,以“鄱阳湖”大米、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为中心,以公共科技服务部门和科技服务组织发展为动力,以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为科技建设平台,以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队伍和行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建设载体,依托省内、国内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增强科技发展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着眼点,以加大区域科技建设力度、科技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主导产业科技带动力度为着力点,强化区域内外科技资源系统整合、优化布局,加快构建区域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主导乡村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打造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科技研发专业人才队伍并建立研发应用中心,以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延长乡村特色产业链并提升产业价值;健全“一主多元”的新技术、新模式乡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共享和增强科技发展对区域乡村特色产业的贡献。打造以农技部门、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为支点的现代化基层科技服务平台,筑牢科技服务第一线。规划期内,逐步实现传统经营生产向科技化生产方向发展,科技进步对乡村特色产业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建设内容

1.建立健全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立足本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乡村特色产业科技体系为主线,按照完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要求进行科研及成果转化;以高校、科研院所、公共科技服务部门及高新科技企业为科技研发主体,推进多部门、多单位合作研究,打造本县乡村特色产业科技研发专业人才队伍并建立研发应用中心;完善科技支撑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平台,制定企业科研投入奖励补贴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加大成果转化支持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技服务大力服务本县乡村特色产业,采取成果转化、股权期权、投资入股等各类形式促进科研与生产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向科技人员倾斜,以激发持久科研创新动力和服务动力。

2.健全“一主多元”的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体系。整合现有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资源和人才力量,健全以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高校、科研院所、公共科技服务部门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基层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分工协作和高效运转的服务模式运行;进一步完善现有基层推广服务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根据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服务指导。

3.建立常态化的乡村特色产业现代科技服务网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本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本县政府、农技部门、合作科研院校和主导企业等机构现有网站为基础,由鄱阳县牵头,建立现代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开发和引进专家咨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种养智能化监管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各类应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服务网络,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本县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

4.加强农业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潜力,探索农业产学研新思路、新模式,重点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规范、持久、高效的农业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机制,加速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持企业主体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强化各类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扶持和鼓励我县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农科教机构建立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综合实验室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主动吸收国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县创办科研机构或分支机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科研院所的作用,建立农业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种类型市场主体,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产品市场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市场化程度,促进产品流通健康发展和市场体系完善。

(二)发展目标

通过本规划实施,初步建立起以产品质量安全为保证,以产地集配中心为源头,以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政府、龙头企业等为重要流通力量,批发和零售结合、产地和销地匹配、有形和无形协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制度完备、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的产品市场体系,并逐步进入调整、提升的新阶段。

(三)建设内容

1.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由相关部门牵头,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配合,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等组织单位参与,受托检测和自我检测相结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体系,实现从田头到市场全程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区级产品检测中心、产品速测点和市场、超市、加工企业检测点建设。

2.加强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依托各地交通区位条件、人口集聚程度和资源优势,统筹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快产品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强化产品集散地市场仓储、物流、冷链等设施,进一步提高吸纳及流通效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产品销售终端市场,支持各乡镇村建设和改造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等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区域的终端市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各部门研究新措施、新办法,拿出专项资金,积极投身于市场开拓;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和金融支持,使之不断扩大规模,销售更多的产品;培育产品流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部门加强教育和培训。

3.建立统一高效的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交易和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交易行为,保障市场高效运行;抓好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按照“建管并举”的原则,抓紧制订地方性法规,规范市场组织和交易行为,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快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产区建立和推行产地编码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为外销产品建立产地“身份证”,从源头到商品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质量安全要求的操作模式进行。建立产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信用记录,并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形成违法违规行为“黑名单”,实现产品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三、服务平台建设

(一)发展思路

以保障乡村特色产业顺利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生产效率为核心,完善乡村特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变现有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羸弱的局面,向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着力打通乡村特色产业市场体系中“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建立起覆盖全县所有乡镇、龙头企业和批零市场,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乡村特色产业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骨干企业、批零市场等为中坚力量的覆盖全区域的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规划期末,依托完善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特色产品生产、流通、销售领域效率显著提高,依靠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的发展,增进乡村特色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福祉。

(三)建设内容

1.加强特色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与发布制度,与国内主要销售城市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各城乡批发市场、企业之间也要建立内部信息互通机制,实行价格定期通报制度和重要信息反馈制度;抓好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借助网络、有线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市场流通主体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气候信息等,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引导销售。

2.打造智慧电商产业基地。“物联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补齐“种(养)强销弱”这一短板的重要手段,创新营销方式,重点支持鄱阳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江西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盛态粮食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设以商品交易为核心、现代物流为支撑、金融及信息等配套服务为保障的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成15个物联网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基地智慧管理及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智慧管理,实现基地生产全程透明化和营销电子商务化。支持开展以“社区电商”为引领,“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特色产品销售网络。

3.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基地。支持粮食、水产、蔬菜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产品加工园,重点引进、扶持一批精深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加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在现有物流体系的基础之上,统筹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升级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实现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重点建设以鄱阳镇、田畈街镇、油墩街镇为中心镇区物流配送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冷链设施设备,建立覆盖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四、人才培育机制建设

(一)发展思路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特色产业人才来源,着力培养乡村特色产业生产经营人才,着力培养乡村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人才,着力培养乡村特色产业科技人才,把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加强培养涉农“双高”人才、发展壮大本土企业家人才、着力推动开放引进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待遇、强化服务政策吸引人才五个方面发展人才思路,为全面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坚持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积极为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储备人才体系,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着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建设,打造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把鄱阳县建设成为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强县。

)建设内容

1.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从优秀村组织负责人、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机制,支持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能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级组织班子成员;加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

2.建立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企业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充实县乡两级植保体系队伍和人才建设;组织开展相关人员测报技术培训、检疫技术培训、安全用药技术培训、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培训班;健全县域基层官方兽医、乡村兽医、协检员、村级防疫员等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和待遇。

3.实施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行动。优化创业环境,培养乡村企业家队伍;围绕本县乡村特色产业需求以及重大项目发展需要,整合人才、科技等各方面资源,以“政策招人、感情引人、项目等人、责任催人、环境诱人”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重点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引领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4.大力培养本土化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产业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县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施岗位激励;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


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落实的乡村特色产业领导体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的要求,成立产业领导小组,由县主要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情况的考核机制,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各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责任全面落实到位。

二、强化资金支持

健全实施乡村特色产业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确保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园、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乡村特色产业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筑实规划实施的基础。进一步完善乡村特色产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各部门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积极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利用。

三、加强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特色产业三产融合能否顺利推进,一个核心环节是要建立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能够公平地分享三产融合所产生的“红利”。应该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利益联结关系应从单一的合同约定、合资合作、租赁流转等方式逐渐向综合并存、规范发展、紧密融合、稳定运营转变,推动价值链分配重心向上游农户倾斜,激活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

2  利益联结机制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上,构建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目的,以党建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手段,农户、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等多主体有序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企业和科研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搭建好服务平台。同时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出现,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固性。企业作为利益联结机制中的重要纽带,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和合理收益的基础上,要发挥自身规模化优势,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协助政府落实乡村特色产业的政策规划,积极流转农户土地、收购农户产品、吸纳农户参与企业劳动,特别要吸收易地扶贫搬迁户参与,使农户获得一定收益,履行好公益扶助职责。科研院校作为利益联结机制中的技术支撑力量,以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为保障,协助政府完成其政策规划中的技术实施,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农户作为利益联结机制中的核心,以自身拥有的土地、劳动力、产品等资源为筹码参与企业运营,换取一定的收益。农户在获得科研院校技术支持以及利益得到政府体制机制保障后,会积极同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反馈以进一步增加自身收入。

四、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宣传解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搭建全民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民群众意愿,推动脱贫户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特色产业参与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及时总结推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涌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广泛推广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成功案例、支持政策、投资项目,营造有利于乡村特色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附表 鄱阳县“十四五”期间乡村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表

序号

名称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财政资金(万元)

项目期限

利益相关者

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规模为30万亩,主要开展田块土地整治,包括土壤培肥、机耕道路、完善水利工程等。

20000

200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

2.

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

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基地、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特色果蔬标准基地、两茶标准化生产基地

10000

2500

2024

政府+企业+农户

3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围绕水稻、水产(虾蟹、鳜鱼等)、果蔬、畜牧、中药材、茶叶、油茶等农业产业,建设7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包括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产地初加工等;创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9000

47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高校

4

农产品加工建设与提升工程

 粮、油、茶、果蔬、水产品、畜禽、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工程提升;稻米、油、茶、果蔬、水产品、畜禽、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及有机肥加工工厂建设,等

86000

200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5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工程

建设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区、大型货车智慧停车场,占地规模200亩;建设田头市场(建立气调贮藏库、配备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碳分子筛制氮机等设备)及粮食物流园,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粮食物流产业链等

65000

42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

+消费者

6

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乐丰、饶丰稻虾共作综合体;游城马家柚、茶油田园综合体;田贩街果蔬 、油菜田园综合体;谢家滩中药村基地田园综合体。

8000

3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7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打造7大休闲主题产品,包括休闲基地完善、产品开发等。

2100

2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8

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完善标识标牌、交通旅游驿站、公厕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房车营地)、旅游厕所等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5000

3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9

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提升工程

大棚项目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和提升

2500

10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

10

种子种苗创新工程

优质稻品种选育基地、优质常规稻良种基地、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工厂化育秧基地、果蔬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实施鄱阳特色地方农产品保护项目,等

7500

184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高校

11.

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数字农业项目建设,电子商务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建设,等

4500

18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高校

12

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开展优质农产品认证,建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及动物疫病、农作物灾害防控体系,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宣传,等

2600

14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

13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化肥农药减量与绿色防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9500

47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

14

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

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调查、评估及政策优化工作;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农业产业技术指导,等

5300

23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

15

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数字农业人才、智慧农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人才培育设备、设施的配备;农业产业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

1500

1100

2023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

16

农旅综合体走廊建设项目

鄱阳文化客厅、鄱阳县农业人文研学体验、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农业劳动体验、农业观赏、彩色农作物景观、农产品饮食体验、创意农业游乐项目、农业文化节日、农业生产赛事,鄱阳县特色民宿群等

30000

100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17

326国道沿线景观提升项目

道路沿线白改黑、墙刷白、线拉直、平改坡、灯点亮、田园美化、景观彩化、沿线村庄环境整治等

2000

2000

2022

沿线乡镇+村庄

18

鄱阳湖东岸蔬菜供应基地

改造、提升现有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露天蔬菜基地17万亩,扩大绿色蔬菜基地、有机蔬菜种植规模。

20000

10000

2025

政府+企业+农户(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户)+消费者

 

合计

 

290250

87990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